家長充電站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傳出多名患者罹患不明原因肺炎,因為患者大多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所以稱之為「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後來發現這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月11日將其引起的疾病稱為「COVID-19」,意思是2019年出現的冠狀病毒疾病(coronavirus disease-2019)。2月11日當天,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則將發現的病毒命名為SARS-CoV-2,意思是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號(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該研究小組主席John Ziebuhr同時解釋這病毒的基因與SARS病毒類似,但並沒有直接關聯姓。後來,世界衛生組織也將此病毒稱為SARS-CoV-2。台灣疾病管制署將這種疾病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簡稱COVID-19或武漢肺炎,引起疾病的病毒則仍稱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


最初的感染病例多為華南海鮮市場工作或出入者,以及感染病例的家人,中國官方宣稱新型冠狀病毒只會出現有限度的人傳人,不會大幅擴散。但後來證實許多醫護人員會得到感染,疫情也快速地擴散到其他國家,所以這病毒已經可以很有效地藉由人傳人傳播。

2020年1月9日接獲中國大陸通知,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已完成病毒全長基因定序,電子顯微鏡下亦呈典型冠狀病毒型態,該病毒不同於以往發現的人類冠狀病毒。冠狀病毒(CoV)為一群有外套膜之RNA病毒,外表為圓形,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的突起因此得名。除已知會感染人類的七種冠狀病毒以外,其他的動物宿主包括蝙蝠、豬、牛、火雞、貓、狗、雪貂等。


冠狀病毒有什麼特徵?

冠狀病毒(coronavirus)為一群有脂肪套膜的RNA病毒,外表圓形,在電子顯微鏡下有皇冠的突起,所以得名。已知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包括引起一般感冒的HCoV-229E、CoV-NL63、HCoV-HKU1、HCoV-OC43,另外還有來自蝙蝠冠狀病毒突變的SARS-CoV病毒、引起中東呼吸症候群的MERS-CoV與最近出現引起新冠病毒肺炎的SARS-CoV-2(表)。這些病毒粒子很小,使用光學顯微鏡看不到,必須用特殊的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冠狀病毒比較適應冷一點的溫度,所以通常在天氣冷的時候才會流行。其外表的脂肪套膜,如果被破壞就會使病毒失去活性,包括酒精等有機鎔劑都有滅毒作用。



新冠病毒如何藉由飛沫傳染?

新冠病毒跟SARS病毒、流感病毒與其他感冒病毒一樣,主要都是藉由飛沫與接觸傳染。人體呼吸時會由口鼻出現一些直徑在5–10微米以上的小水滴顆粒,因為這些粒子具有一定重量,所以在1–2公尺之內會掉落地面。所以,其有效的傳染範圍為1–2公尺。


如何預防新冠病毒的飛沫傳染?

因為飛沫傳染有效的傳染範圍是1-2公尺,所以距離感染者1-2公尺以上,可以預防飛沫傳染。台灣疾病管制署建議,近距離接觸感染者達十五分鐘以上時,具有感染風險而需要檢疫。戴口罩也可以防範飛沫傳染,一般建議使用醫療口罩或外科口罩。棉布口罩的過濾效果較差,但除非有氣流直接吹向臉部,還是有些防護效果。N95口罩可以阻絕空氣微粒的效果最佳,但會有輕微血氧下降的作用,只適用於直接面對病患的醫護人員。


通風有沒有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

雖然官方的各種衛教建議,常常建議要通風以減少傳染病。但在醫學文獻中,通風與傳染病相關性的研究極為少見,而且大多是幾十年前的老論文,其研究設計大多並不嚴謹。

香港有研究發現,不同樓層的空氣可以藉由打開的窗戶發生互動。2007年的一個研究利用帶有標記的空氣,分析房內氣流的走向。結果發現下層房間排出的廢氣,其中可有百分之七的比率經由上層的通氣孔、打開的窗戶等跑到上層房間內,這種空氣的互動在外面風速低的時候尤其明顯。所以,打開窗戶也有可能引入外來的廢氣與病原。


通風有沒有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

通風對於會發生空氣傳染的感染症才有必要性,會發生空氣傳染的病原,是尺寸比飛沫更小的細微顆粒,它們不會馬上掉落地面,而會到處飄揚,類似我們多懸浮微粒。理論上來說,它們的傳播範圍是無遠弗屆的。會發生這種傳染的都是不一定依附在飛沫中的病菌,包括結核菌、退伍軍人菌、炭疽熱孢子與各種黴菌。

對於會在空氣中到處飄揚的病菌,通風大概有點降低傳染風險之效,否則病菌會一直在室內空氣中累積數量。相對地,新冠病毒這類藉由飛沫傳染的病毒並不特別需要強調通風,室內的清潔與消毒反而更重要。要求計程車必須開車窗,可能讓車內空氣擾動加劇,反而可能增加飛沫傳染的可能性。


新冠病毒如何藉由接觸傳染?

新冠病毒跟SARS病毒、流感病毒與其他感冒病毒一樣,主要都是藉由飛沫與接觸傳染。新冠病毒離開人體後,根據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可以保存活力數小時至數天之久。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環境後,如果以手觸摸眼睛、鼻子、嘴巴等黏膜組織,就可能發生傳染。研究顯示,接觸鼻子的感染率最高,其次為眼睛,再次為嘴巴。


如何預防新冠病毒的接觸傳染?

要預防新冠病毒的接觸傳染,除了避免觸摸許多人接觸過而可能被病毒污染的器物,重要的是手部衛生。新冠病毒具有脂肪套膜,所以酒精等揮發性消毒液都十分有效,甚至比肥皂洗手效果更佳。但是當手上有明顯髒污,或接觸到鼻涕、痰液等分泌的時候,必須用肥皂等清潔劑洗手。濕洗手必須注意要雙手用力摩擦,才能有效去除吸附手部的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會藉由氣溶膠傳染嗎?

氣溶膠的英文名稱為aerosol,又稱氣膠、煙霧質,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屬於懸浮微粒的一種,其粒子大小只有0.01-10微米。因為粒子太小,所以可在空氣中飄浮而不會馬上降落地面。其傳染範圍幾乎沒有距離的限制,同一個房間、同一個建築裡面,都可能發生傳染,這就是所謂的空氣傳染。例如燃燒產生的煙就是一種懸浮微粒,整個房間或建築物都可以聞到氣味。

會發生空氣傳染的感染症,只有結核病、退伍軍人症、炭疽熱等幾種。含有結核桿菌的灰塵可揚起而懸浮於空氣中,退伍軍人症細菌污染空調系統後可隨氣流到處擴散,炭疽熱則為孢子狀態到處飄揚。這些空氣傳染都不是直接來自感染者的呼吸道,所以粒子特別小而可以持續成懸浮於空氣中的狀態。


如何預防新冠病毒的接觸傳染?

包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內,所有呼吸道感染病患的病原都只會附著在飛沫(droplet)上。飛沫的大小在5-10微米以上,離開人體後在1-2公尺的範圍內就會掉落地面。所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飛沫傳染範圍不會超過1-2公尺,這種感染不會發生遠距離的氣溶膠傳染或空氣傳染。


病患糞便可能檢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經由糞口傳染嗎?

部分病患糞便可檢驗出新冠病毒,但這種病毒經由糞口傳染的機會微乎其微。所謂糞口傳染是吃到被病患糞便污染的飲水或食物引起的傳染,有些病毒只會經由糞口傳染,包括A型肝炎、傷寒等。這類單純糞口傳染的感染症,在台灣使用自來水的地區都已經絕跡,顯示自來水的加氯消毒可以完全阻絕糞口傳染。在台灣一些不使用自來水,而使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的地方,才會出現A型肝炎、傷寒這類疾病。對於新冠病毒而言,不必考慮糞口傳染的可能性。


接觸野生動物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危險嗎?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冠狀病毒,但從它可以有效人傳人的現象來看,這冠狀病毒已經完全適應人類細胞,專門攻擊人類。一旦動物病毒轉換成可以有效攻擊人類的病毒,就不會回頭去感染原先起源的動物。這是因為不同物種的細胞接受器不同,適應人體細胞接受器後,就會變成無法攻擊動物細胞接受器。台灣有些衛教資料宣導不要碰觸野生動物,這對新冠病毒的防治並無相關。


接觸寵物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嗎?

除已知會感染人類的七種冠狀病毒以外,其他的動物宿主包括蝙蝠、豬、牛、火雞、貓、狗、雪貂等。國外有飼主感染新冠病毒之後,家裡的狗也被證實有感染的案例。狗的感染應該都是從飼主身上傳染的,因為新冠病毒主要是人傳人的疾病,而不是狗傳狗的感染症。家中寵物大多待在家中,不像人類會到處趴趴走。必須加強防疫措施的是人,而不是寵物。家中有寵物,並不會增加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會有哪些症狀?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侵犯下呼吸道,所以鼻塞、流鼻水、咽喉痛的症狀比較少出現,較常出現的是發燒、咳嗽、倦怠、全身酸痛、頭痛、食慾不振等,少數病患也有腹瀉症狀。根據病患的觀察,大約八成感染者屬於輕症,其症狀類似於一般呼吸道感染。重症病患在發病大約一週後,會出現肺炎,此時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走路容易喘、無法上下樓梯等運動耐受不良的症狀。


如何區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感冒、流感?

在發病初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與感冒、流感類似,光憑症狀無法區分。一般感冒不會影響個人工作能力,仍然可以上班、上課。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流感比較容易出現倦怠、全身酸痛等症狀,發病嚴重者會無法正常工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併發肺炎的機率高於流感,嚴重的肺炎則會有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走路容易喘、無法上下樓梯等運動耐受不良的症狀。臨床上對於這兩種病毒引起的肺炎並無法區分,必須仰賴病毒檢查才能分辨。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為何會喪失嗅覺與味覺?

以前對於嗅覺突然喪失的病例研究,就發現冠狀病毒等感冒會有這種現象。新型冠狀病毒病患,有些也有這些症狀,但並不常見。新冠病毒引起嗅覺與味覺異常的機制不明,有可能是侵犯神經或影響神經接受器。因為嗅覺與味覺由不同的神經支配,而新冠病毒感染除了少數例外,並不常攻擊神經組織,所以最可能的是病毒影響嗅覺與味覺在鼻部與口腔的神經接受器,但仍待研究釐清。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可能併發哪些重症?

新冠病毒感染重症主要是嚴重肺炎,嚴重病例常見的是肺部被破壞後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少數病人也會有心臟、腎臟、腦部的異常。有些存活者會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導致慢性肺病。中國大陸的統計中,新冠病毒感染輕症比率大約佔八成左右。老人與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心肺疾病者,比較容易發生重症與死亡。台灣於2020其3月26日對235位確診病例的統計中,74%為無併發症之輕症,20%為輕度肺炎,6%為嚴重肺炎。在所有病例中,大約5%沒有症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能引起什麼後遺症?

新冠病毒感染如果痊癒,大多沒有什麼後遺症,尤其是輕症患者。部分重症患者因為肺部被破壞太嚴重,纖維組織會取代被破壞的部分,而產生所謂的肺纖維化。肺纖維化如果太嚴重,可能持續影響換氣功能,甚至需要氧氣治療,未來有反覆發生肺炎的可能。中國大陸有因為肺部纖維化太厲害的個案,使用了肺臟移植治療。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大約多少?

一般而言,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率大約2-4%。有些國家的死亡率達9%以上,這是因為大規模社區感染會使活動力較低的老人得到感染機會增加,而且一些國家有人口老化現象,這些老人罹病有著較高死亡率。此外,大規模社區感染會降低醫療服務能力,無法適當救治所有病患。大規模社區感染也使檢驗數量受限,很多輕症沒有被檢驗確診,減少了真正的總感染數目,而使表面上的死亡率上升。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會不會超過14天?

潛伏期的意義,是從接觸傳染源到發生症狀的時間,這是檢疫隔離的重要依據。國外的一些報告,顯示有極少數病例的潛伏期可能超過14天。根據綜合統計分析,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的中位值是5天左右,大約百分之一的比率超過14天。對於防疫工作而言,還是採取14天的隔離期或觀察期為準。超過14天隔離期或觀察期之後,有感染風險者還是要注意自身狀況。一旦有疑似症狀,還是必須啟動防疫作為就醫,並告知曾經有感染的風險因素,以避免少數潛伏期超過14天的例外情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什麼危險因素?

新冠病毒感染大多發生在成人,疫情嚴重的國家,感染年齡大多是中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心肺疾病等潛在疾病者。台灣於2020其3月26日對235位確診病例的統計中,年齡在4至88歲之間,中位數是32歲。台灣病例的年齡平均偏低,主要是因為沒有發生大規模社區感染,感染者很多是商務人士、留學生與旅遊者,所以平均比較年輕。235位病例中,16%為本土個案,84%為境外移入,感染的國家包括美國(41例)、英國(32例)、法國(19例)、土耳其(16例)、西班牙(14例)等


兒童是否比較不會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目前為止的研究顯示,兒童罹病的比率比較低,發生重症與死亡的機會也比較少。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在突發式疫情的初期,感染者大多是活動力比較強、比較常旅遊的成人。到了疫情後期,兒童病患數可能增加。一個例子是2009年的H1N1新型大流行,當時墨西哥出現疫情的時候,以成人為主要感染對象。到了疫情後期,兒童病例數增加,後來變成一般季節性流感的年齡分布曲線,重症與死亡主要發生於幼兒與老人。

另一方面,有些感染症在兒童的症狀比較輕微,例如德國麻疹、水痘、麻疹、A型肝炎、小兒麻痺等。台灣曾經有針對引起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HCoV-NL63感染做研究,發現發病者以成人居多。所以,新冠病毒的確有可能在兒童的感染比較輕微,其原因還不清楚。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在兒童比較不容易出現重症,但國外有嬰兒罹患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的案例。


孕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會不會傳染給新生兒?

有些報告認為孕婦感染新冠病毒,並未發現新生兒受到影響的跡象。但是中國大陸對武漢市33名染疫孕婦新生兒的分析中,發現其中3人出生時已感染新冠病毒,其傳染率為9%。其中1名男嬰因為出現胎兒窘迫情況,僅懷孕31週便早產,需要施予心肺復甦。另2名足月產的染疫男嬰則有嗜睡和發燒情況,其中1人還有肺炎。有些研究發現孕婦感染併分娩後,羊水、臍帶血和母乳均測不到病毒,所以母嬰垂直傳染的可能性較低,但分娩過程中有可能發生週產期傳染。


母親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有感染風險而正在隔離檢疫時,能否餵哺母乳?

目前沒有研究證實母乳中是否會含有病毒,也不知道餵哺母乳是否可能傳染病讀。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可以授乳,需要戴口罩與注意呼吸道衛生,接觸嬰兒前後都要洗手。但是先前聯合國對愛滋病毒感染母親,也基於同樣理由,做出可以餵哺母乳的建議。後來發現愛滋病母親餵哺母乳,的確有機會將病毒傳給嬰兒。雖然一些報告發現嬰兒感染大多是輕症,但是美國有嬰兒死亡案例。

基於新冠病毒可能的危害性,除非找不到母乳代替品,最好能夠在確認母親沒有傳染病毒之虞以後,才開始餵哺母乳。因為母親身體表面也可能有病毒,即使擠出母乳以瓶餵方式授乳,也難以保證完全沒有風險。


為什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中,男生一般比女生嚴重?

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分析,都發現男生的發病率、重症率與死亡率都高於女生。中國大陸對44,672位感染者的分析,確診病例中男性佔了51.4%,死亡病例男生則佔了63.8%。台灣於2020其3月26日對235位確診病例的統計中,男性佔43%,反而比較少。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台灣病例以境外移入為多,而目前女性國外旅遊比率稍高於男性,而且台灣目前病例數較少,難以窺視全貌。

絕大部分感染症,男生的重症比率與死亡率都高於女生,腸病毒71型、SARS、H1N1新型流感都是這樣。最近有許多研究發現,女性免疫力一般高於男性,對各種感染症的抵抗力也比較強。以前台大醫院對A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就發現女生抗體高於男生。國外的研究也發現,流感疫苗、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等多種疫苗,都有女生效果比較好的現象。


罹患新型冠狀病毒之後,多久時間可以痊癒並解除隔離?

新冠病毒患者痊癒的時間有長有短,目前台灣規定必須在至少間隔24小時的追蹤檢驗中,核酸檢測連續三次陰性才能解除隔離。台灣於2020其3月26日對235位確診病例的統計中,發病至第一套檢體陰轉需要3-29天,中位值19.5天;發病至第二/三套檢體陰轉需要8-53天,中位值24天。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為什麼需要那麼久的時間才會從人體消失?

台灣於2020其3月26日對235位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的統計中,發病至第一套檢體陰轉需要3-29天,中位值19.5天;發病至第二/三套檢體陰轉需要8-53天,中位值24天。這種檢驗是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偵測病毒的核酸,驗到核酸並不代表有活的病毒,有可能只是病毒被殺滅後留下的痕跡。所以病毒核酸很久才會消失,並不代表可傳染期很長。肺部被病毒感染後,殘留的核酸會陸續被身體排出。很長的陰轉時間只是表示要把病毒殘屑完全排光,需要較久的時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採檢陰性之後又「復陽」是什麼意思?

有些新冠病毒感染病患,在檢驗陰性後,又轉成陽性,這就是所謂的「復陽」。我們對新冠病毒的檢驗主要是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偵測病毒的核酸,驗到核酸並不代表有活的病毒,有可能只是病毒被殺滅後留下的痕跡。復陽的現象並不代表二次感染,可能也不表示病毒被壓抑後,突然又開始活躍起來。出現復陽的可能原因,是人體排出被殺滅病毒的核酸會有高低起伏變化,就好像痰液會時多時少。核酸濃度低時檢驗陰性,濃度高時檢驗陽性。此外,聚合酶鏈反應不是百分之百敏感,有時候陰性結果只是因為這檢驗無法測到很低的核酸濃度。台灣曾經出現兩次檢驗陰性後,又轉為陽性的現象。所以現在規定,確診病患需要連續三次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


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後,會不會感染第二次?

發生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後,至少會產生幾十年的免疫力,包括新冠病毒在內。所以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後,近期內不會再感染第二次。對於持續在人間流行的呼吸道病毒而言,一次感染就會形成終生免疫,新冠病毒可能也是這樣。


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持續變異中,會不會改變毒性或造成另一波流行?

新型冠狀病毒以RNA為基因的核酸成分,這種基因在複製時常常出錯,所以發生突變的機會大於DNA病毒。一般病毒突變如果涉及關鍵基因,該病毒突變無法存活,所以絕大部分的突變病毒都會被自然淘汰。目前所發現的新冠病毒突變,都不是關鍵基因的突變,不會改變它的抗原性與致病性。所以新冠病毒基因的持續變異,不會改變毒性或造成另一波流行。


如果發生大規模社區感染,應該如何因應?是否需要封城?

大陸發生疫情之後,採取所謂的「魔式防疫」,不但停止所有交通、關閉大部分商店,也規定足不出戶,形成不但封城,而且封家的現象。這種封城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會嚴重損及經濟與生活。其他發生嚴重疫情的國家,有些採取「佛系封城」,除了規範停止大型活動、關閉部分商店之外,只是勸導民眾不要出門。因為這種封閉式管理並沒有絕對的強制性,可以預期其防疫效果可能較差。消極的防疫不但會導致更多人在短期內受害,並將使醫療體系負荷過大而無法維持必要醫療。國外防疫上的一些作為也不盡合理,例如去公園趕民眾回家、對整個人噴消毒液、對著地上噴消毒液、禁止校外教學但不禁大型體育賽事、要求足不出戶的「封家」規定等。


即使台灣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在積極的防疫下,頂多會像日韓一樣,一段時間內個案數上升,但仍能緩和下來。如果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台灣也斷不能採取佛式防疫。

萬一台灣疫情擴散,除了繼續採行必要時停課、分區分流上班、停止大型活動等措施之外,應該加強重點式防疫,而不是用「魔式防疫」,不分青紅皂白地停止所有活動。

新冠病毒可以藉由飛沫傳染,戴口罩與保持距離能夠有效防護。難纏的是接觸傳染,其發生都在不知不覺接觸病毒之後,又不知不覺地觸摸眼鼻口導致感染,這就是重點式防疫的核心。


社區感染再怎麼嚴重,並不需要規定所有人足不出戶。戶外有陽光照射的空間,例如在公園活動,罹病風險幾乎是零。所以日間戶外開闊空間的活動,應該是被允許的。餐廳只要限制多人聚集,或鼓勵外賣,並不需要視之為毒蛇猛獸。

跟任何人有互動關係,或出入有傳染之虞的場所,除了戴口罩與保持人與人距離外,更重要的是手部衛生。進出有傳染之虞的場所,例如旅館、商店、餐廳、影院,之前與之後都必須做手部消毒。之前的消毒是減少自身傳染他人的機會,之後的消毒則是避免自身被感染。可以規範這類場所,在進出口處都有對應的手部消毒設備。


環境的消毒要點,應該是針對很多人可能碰觸的地方,例如包括電梯按鈕在內的所有按鈕、門把、扶手、櫃臺等。這些地方必須根據人們碰觸的頻率,訂出定時消毒的規範。對著車頂、車輪、地面、天花板、路樹消毒,完全沒有必要。


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目前還沒有臨床上證實可以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只是有些藥物在實驗室中被發現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繁殖,所以可以嘗試治療。藥物若要被證實有效,必須經過對照研究驗證。一般作法是在雙盲(試驗者與受試者都不知道個案使用的是安慰劑或治療藥物)的前提下,收集樣本數夠多的對照組(接受沒有藥理作用的安慰劑)與治療組(使用試驗中藥物)新冠病患,然後比較兩組之間是否有療效的差異。目前試驗中的藥物,主要有三種。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lopinavir/ritonavir)原本用來治療愛滋病,在體外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台灣一開始的治療指引建議必要時可嘗試使用這種藥物。中國大陸的第一篇試用報告,發現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對於臨床病程與死亡率並沒有改善效果,只是在完全符合受試與追蹤條件的一群病人中,似乎可以稍微加速痊癒過程(大約一天)。


氯奎寧(chloroquine)與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本來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藥物,因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也被用來治療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近有研究發現氯奎寧可以讓患者鼻部的新冠病毒較快消失,台灣目前將羥氯奎寧列入建議使用藥物,但這種治療還沒有臨床療效的實際驗證。需要注意的是羥氯奎寧有視網膜病變與心律不整等嚴重,不可自行使用。

瑞德西韋(remdesivir)在體外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繁殖,也被認為可能對於新冠病毒感染有效。目前瑞德西韋在中國大陸正在進行對照研究,以瞭解在病患身上是否確實有臨床功效。

此外,有些地方利用確診者康復後的血漿治療。理論上康復者血漿中會含有許多可以殺滅病毒的抗體,但是抗體無法穿透細胞膜,所以無法殺滅躲在細胞內的病毒。例如已經上市的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抗體,只能預防而無法治療感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也同樣只能預防,而無法治療慢性B型肝炎感染。因此,無法期待康復者血漿治療會有特殊療效。


接種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有沒有用?

目前並沒有可以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新型冠狀病毒不同於流感病毒,接種流感疫苗無法預防。不過,新型冠狀病毒初期症狀很類似流感,接種流感疫苗,可以減少流感發病被懷疑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疑慮。也有人推間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因為嚴重呼吸道感染,有時會併發肺炎鏈球菌肺炎。根據統計,這種併發細菌性肺炎的情形並不多見。


什麼時候可以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即使有了新冠病毒藥物,大概也只能稍微降低死亡率,還是無法避免重症與死亡的發生。最能夠減少新冠病毒傷害的,就是疫苗。世界各國都已經在積極研發新冠病毒疫苗。中央研究院正著手於四種疫苗的研發,包括類病毒顆粒疫苗、次單位疫苗、以活性減毒病毒為載體的疫苗、奈米疫苗。國內兩家疫苗廠分別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美國國衛院合作,各自嘗試做出疫苗。一般認為疫苗的研發,至少需要12-18個月的時間。


新型冠狀病毒會在夏天消失嗎?

新冠病毒比較不耐熱,在夏天的接觸傳染能力會大幅下降,所以天氣變熱後,新冠疫情可能趨緩。雖然2003年SARS在夏天之後消失,但是新冠病毒感染有許多無症狀或輕症帶病毒狀況,不像SARS幾乎都是重症而容易加以辨識隔離。此外,南北半球都有新冠病毒疫情。當北半球進入夏天時,時為冬季的南半球可能有較難控制的疫情。新冠病毒將來可能會在南北半球的冬天交互流行,所以短期內新冠病毒不會完全消失。但是在全世界大多數人都有免疫力以後,新冠病毒可能變成跟其他人類冠狀病毒一樣,主要引起感冒之類的輕症。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