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充電站
量表非人人懂 切勿過度解讀 國家衛生研究院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林煜軒

量表非人人懂 切勿過度解讀,網路文章一度盛傳美國匹茲堡大學 Kimberly S. Young 的「網路成癮」8 指標,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在此特別提醒,這份指標不但年代久遠,而且當初是設計給專業人士診斷上的參考,民眾若貿然使用,很容易造成誤讀,非常不建議用來自我篩檢。

如何辨識有沒有『遊戲成癮』並非最重要的,應該釐清的是親子失和、影響生活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網路』往往只是一個導火線,無論「網路」或是「遊戲」,真正成癮的人,其實都比想像中少很多。民眾如果要自我提醒或是觀察孩子,最重要的指標應該是:有沒有因為遊戲「失控而導致失能」,影響生活。


相較於現實生活,孩子念書可能要花一年半載、每天廢寢忘食努力,才可能得到成績帶來的「快樂」;但玩遊戲只要十分鐘就可以得到成就感,因此難以抗拒、容易深陷其中。課業不是絕對 孩子需要活動,「台灣環境最缺乏的就是介於『課業』和『遊戲』之間『第二好玩』的東西去調劑身心。不需要像課業表現要等那麼久、像玩 Game 打怪那麼速效的。」舉例像是社團活動籌辦成果發表會,也許一、兩個月內就可以發表,得到成就感。因此家長必須認知到,要讓孩子有「第二好玩」的活動空間。

提醒家長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網路身份和真實生活的身份是什麼。」並提供爸爸、媽媽進入孩子網遊世界的小秘訣:以「我們可以一起玩」的角度和態度問孩子三個問題,藉此評估孩子在遊戲中的需求被滿足到什麼程度:玩哪一款遊戲呀?等級到哪了?這個遊戲哪裡好玩?假如家長問不出、也不知道其中任何一題的答案,林醫師也直言:「治療是不會成功的。」一切恐怕得回歸到親子關係處理上。

 

PAGE TOP